close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,人物繁多,收錄被中國實施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折磨得不成人樣的讀書人。高中課本收錄的范進,最為大家所知,他五十歲終於中舉,狂喜發瘋,考試中舉的現象,你發現了嗎?現代竟然還沒消失。

台灣的教育與考試升學綁在一起,為了考試得高分,學生、老師、家長無所不用其極,其中最受青睞的方法,就是「填鴨式教育」。填鴨式教育為何在教育現場普及化?根本原因就是學生與家長對於教育的「目標」錯誤。如果有人願意調查看看學生與家長:為什麼要念書?「升大學」、「找工作」至少佔80%,因此應付考試的填鴨式教育成就了不敗的地位。而填鴨式教育造就的學生,是什麼模樣?可以看看儒林外史的例子──馬純上。

馬純上何許人也?他在第13、14回登場,是一個秀才,專注科考卻一直沒有中舉,只好以選教科書、教八股文維生,像現在的補習班老師。13、14回寫馬秀才遊西湖,且看飽受考試荼毒、奉「塗鴉式教育」為圭臬的馬純上,下場如何。

一、奪走視力與聽力

自古以來西湖是文人的夢幻之地,因為風景優美,激發文人的創作欲,包括:蘇軾、白居易等。衝著盛名,讀書人馬純上也來西湖一遊,卻說「前面可還有好玩所在?」人家回「轉過去便是淨慈、雷峰,怎麼不好玩?」那馬秀才到底在西湖幹嘛呢? 

 

    「在茶亭裡吃了幾碗茶」、「吃了一碗麵,肚裡不飽」、「櫃上擺著許多碟子:橘餅、芝麻糖、粽子、燒餅、黑棗、煮栗子,馬二先生每樣買了幾個錢,不論好歹,吃了一飽」 

「恰好一個鄉裡人捧著許多盪麵薄餅來賣,又一籃煮熟的牛肉,馬二先生大喜,買了幾十文餅和牛肉,就在茶桌上盡興一吃」。 

 

  一大段的敘述,馬秀才都在吃,且隨便吃只求飽,身為讀 書人,雖不會舞文弄墨,好歹也接觸過一些詩文,然而西湖經年累月的文化氣質一點也感染不了他。現代人不也如此?國文課至少也讀了點文章,文學最重要的是加深感觸,敏銳感官,然而去各大景點,體悟什麼的沒有,好像失去是力與聽力,只剩下味覺,一軮旅行下來,往往食物才是主角。

​​​        為什麼會這樣?文學,在台灣國文教育理站了舉足輕重的地位,先不論文學有沒有必要,我們更該關注我們的教育,經常為了考試,用填鴨式模糊了重要的東西。在國文課上,老師教的是註釋、作者,連鑑賞都直接幫學生畫重點,這種方式學生固然能拿高分,但更重要的美的體悟、情感薰陶,學生一點也沒學到。

 

 

二、               奪走生活能力

13回馬秀才出錢幫忙解決紛爭,用光盤纏才滯留杭州,第14回馬秀才為了一個騙子的後事,出手相助,可以看出馬秀才其實心地不錯,可是要注意,他幫忙的第一次被人削錢,第二次幫的是個騙子。

理論上馬秀才應該學識淵博,而能判斷是非,然而他卻無力應對出乎書上之外的事物,聖賢之書只講大道理,並未記載如何營生,如何判斷人心。馬秀才讀了半輩子的書,像是懷著無用的石頭,拖累自己,一介讀書人卻無法在社會生存。

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造就一群不會生活的「書呆子」?從小到大一直是好學生,乖乖念書,直到進入職場,才發現自己不懂得應對進退、時間管理、財務管理等,可是這些能力才真正伴隨一生!大多數人都是自己摸索,好像不是老師的負責範圍似的,就因為考試不會考,所以我們拖拖拉拉到成為社會新鮮人時,才被自己能力不足而被嚇到。

填鴨式教育不斷地幫忙製造考試機器,讓我們可以順利地通過會考、學測、指考,可惜考試只占人生非常小的一部分,剩下漫長的人生,讓這些飽讀學科的「書呆子」毫無用武之地,填鴨式教育除了教我們考試,連最簡單的生活,該怎麼過也不曉得。

你可能會反駁,雖然不會生活但起碼有工作啊。但請認真想想,以現在的升學制度來看,考高分不就是個能整理資料的人嗎?一般理解力不差的人都可以做到,認知學習學者Bloom曾提出的教育目標分為六個階層(見下圖),記憶與理解兩個最低的認知能力,也是填鴨式教育最擅長訓練的,那剩下的高階層認知能力呢?可以被運用來處理更困難的工作,卻被徹底忽略。在填鴨式教育下誕生的學生,真的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嗎?我們要打個巨大的問號。

 

給填鴨式教育一個大大的NO──儒林外史第14回馬純上秀才

 

圖源:網路

三、 奪走理想

馬秀才在西湖亂逛,西湖人文薈萃,卻一點也感動不了他。見名人題詠一點也不感興趣,偷看到別人請仙請到才女,他卻想「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」。馬秀才到底為什麼對功名如此熱衷?

 

 

「熱湯湯的燕窩、海參,一碗碗在跟前捧過去,馬二先生又羨慕了一番」

 

看到當官的請客,馬二先生是這麼想。他讀書不是因為書裡的知識有多麼崇高,而是讀書考試才可以當官,當官後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,可以擺排場耍闊綽,為了這些世俗到不行得原因。

子曰: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面對功名利祿,孔子看得淡泊,然而後代幾千萬的讀書人,是如同孔子,還是如同馬純上,結果昭然若揭。直到現在,哪個父母不盼著孩子考上建中北一女、進台大醫科或台大電機,最後當醫生或進台積電,為了這人生勝利組的成功公式,填鴨式教育應運而生。

 

「你回去奉養父母,總以舉業為主。那害病的父親,睡在床上沒東西吃,果然聽見你念文章的聲音,分明哪裡疼也不疼了,這便是曾子講的『孝志』」

 

馬秀才是這樣勸義弟匡超人,聽起來很扭曲,但現代台灣,父母以死相逼上台大的事件,也不算新聞。根本的原因就是考試主義已成為一種社會價值觀,先考高分然後有好學校才有好工作,為了贏得社會地位,所有人都陷入一種瘋狂的考試狀態,學習都只為了考試,而沒有理想。

沒有理想的社會會如何呢?很簡單就跟《儒林外史》一樣,所有人都在做重複的事──考試,當所有年輕人瘋狂考公職,沒有人去想如何突破舒適圈,我們的社會又怎麼會有藝術家、企業家、發明家?當學習目標定位在找工作,就注定製造更多的馬純上──價值扭曲、不會生活的俗人。

「學習是為了什麼?」學生很愛這麼問,如果回答「找好工作」,教育注定只能跟填鴨式教育綁在一起,學生永遠無法知道學習的重要。以科學的角度,我喜歡心理學家Gardner的多元智慧理論來解釋,多元智慧理論是說每人都具有八大智能:語文、邏輯、空間、動作、音樂、人際、內省及自然探索能力,學習是為了激發這些智力發展,找到真正適合的發展路徑。

 

 

馬秀才給我們一個啟示:填鴨式教育產生的可憐人,而《儒林外史》則給我們警示:為何100年前的現象,仍沒有改變呢?嚴密的升學主義,富加上的填鴨式教學,可說是社會整體的共同犯罪結果。

即便犯罪組織如此巨大,但當有人起來拒絕,就是個好的開始。無論是政府或私人團體,乃至於老師與學生,停止馬純上式的悲劇,正式教育的初衷──讓人成為一個人,過他想過的生活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尚老師 的頭像
    尚老師

    尚老師的課後私教

    尚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