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已經進入十二年國教的階段,教育普及率高,文盲幾乎在台灣絕種,但你知道世界上有地方男性識字率71%,女性識字率只有45%,這個國家離台灣不但遠,我們更少獲得它的資訊,巴基斯坦──本書主角馬拉拉的故鄉。
《我是馬拉拉》是馬拉拉的自傳,她的故事充滿傳奇,11歲擔任BBC專欄作家,15歲被槍擊,17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,戲劇化的人生為了什麼?為了學生們最討厭的「上學」,當台灣的學生抱怨上學有什麼用的時候,馬拉拉竟然為了上學而奮鬥,怎麼樣激發孩子的上學意志?來看看〈我是馬拉拉〉,內容如何給孩子好的學習與激勵。
內容介紹
- 文化刺激
《我是馬拉拉》一書很詳盡的敘述馬拉從小到大的故事,細瑣卻充滿驚奇,原來伊斯蘭文化世界是這樣子呀!信仰深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,譬如說他們有一門課是《可蘭經》研究,政治也會受到信仰的影響,導致政治法律混亂,是在台灣難以想像的,這種衝擊能讓孩子明白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化。
正是如此時勢,才造就馬拉拉這樣的英雄。一些宗教激進分子認為女生不可以拋頭露面,更不該上學,書中描述塔利班這個恐怖力量來到她的家鄉,他們如何傷害人民、破壞和平,更是完全禁止知識份子的反對與女性受教權,馬拉拉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,深知教育的重要,因此挺身出聲批判。這樣的場景,很幸運台灣目前應該見不到了,相信孩子看完這本書,能知道他們可以無憂無慮地去上學,是多麼難得。
- 無知的恐怖
為什麼我們要上學學習呢?不管我們講再多學校的好處,孩子只是嗤之以鼻,那我們何不換一個角度,說說「無知」有多麼可怕。馬拉拉回溯極端主義組織塔利班初來乍到,所有人都認為他們是神聖的伊斯蘭學者,並自願做奉獻,連她的母親也聽塔利班的電台,並崇拜領導人,當時只有少數人有警覺,包括她爸爸,說塔利班是在利用民眾的無知,看看他們在電台裡說什麼:
「在一個疾病發病前就先施予治療,是不符合伊斯蘭律法的,你們將不會看見有任何一個使瓦特孩子用小兒麻痺口服液。」
「如果有人能舉證伊斯蘭教曾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候,允許興建女子學校,他們可以過來在我的鬍子上小便。」
怎麼會有人講出如此沒有邏輯的話!更誇張的是有人傻到被洗腦而不自知!我們何不看看教育背景呢?2015年巴基斯坦兩性識字率差達到26%!馬拉拉的母親也不識字,和她同齡的女性大部分也沒受過教育,年齡到了就結婚,一輩子家庭主婦,你了解背景後,就能同理她們聽到電台,激起的崇拜會多麼高漲,因此塔利班很順利地接掌馬拉拉的家鄉──明戈拉,配上無能的政府,很快明戈拉陷入戰火,小小的無知竟釀成嚴重的後果。
教育是人民的權利,擁有知識讓我們明辨是非,知道自我追求的目標、為社會付出、判斷政府的作為,雖然學校教育並不能完全承擔,但起碼開了個頭,讓人民有運用知識的機會(這裡不討論政府刻意的洗腦教育)。我們的孩子一職是被動受教,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要來上學,如果他們知道教育是攸關他們的權利,相信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。
- 知識的力量
塔利班的力量如此大,還是有少數知識分子勇敢反對,書中不乏提到政治家、教育家、軍官、外國勢力等,當然還有馬拉拉與她的父親。這些人因為受過教育,不但預知塔利班的危險,也想辦法把和平帶回來,為了女性的教育權利,即便深受塔利班的威脅,直到最後關頭她父親才關掉學校,而馬拉拉也不惶多讓,不但私下為BBC撰寫專欄,讓外界知道塔利班統治下的生活,更經常發表演說,表達自己熱愛教育的心,是什麼樣的力量,讓這名年輕女孩這麼勇敢?就是教育讓她知道她的信仰是正確的。
「為什麼他們不讓女孩子上學?」
「因為他們懼怕文字的力量。」
想想知識的力量有多麼強大,假如巴基斯坦的受教權比率高,還有人會被洗腦嗎?會不會有更多聰明人來組織政府,趕走塔利班?綜觀歷史,哪個政權不是先掌握軍權,再來就是教育?唯有教育可以改變人的觀念。
然而塔利班仍窮追不捨,最後甚至派人槍擊馬拉拉,所幸馬拉拉身為「公眾人物」,她的治療受到全世界的關注,幸運地痊癒了,可惜的是她很難再回到家鄉去了。即便經歷可怕的槍擊,馬拉拉沒有停止她的腳步,這次她站上聯合國的講台上,發表演說。
「one child, one teacher, one book and one pen can change the world.」
是的,知識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,可以激發個人的勇氣,可以號召有志之士。孩子們不知道擁有知識要如何使用,當他們看見馬拉拉的故事,這個年紀與他們相仿的女孩,竟然有這麼了不起的成就,可以激發起他們對於知識的熱誠。
閱讀與學習
這本書適合國中、高中的學生閱讀,敘述是青少年的口吻,書也不算太厚,也具有故事性,可以很順的讀下去。
如果老師們覺得寫讀書心得還不夠,這本書也有很多議題可以讓學生討論喔,下面先舉兩個。
- 議題一:多元文化
身在東亞文化圈的我們,對伊斯蘭文化相對不熟悉。而伊斯蘭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,中東的一舉一動隨時牽動世界局勢。馬拉拉的自傳詳細描述穆斯林的生活,具體化伊斯蘭文化。
- 議題二:人權(受教權)
教育的重要學生很難想像,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強迫來學校。馬拉拉的遭遇是一個反面的思考:為什麼要上學?不上學會有什麼影響?教育與國家發展的關係?一系列的討論,激起學生對學習熱誠會有很大的幫助,大概吧。
我們常鼓勵孩子看書,希望他們增廣見聞,陶冶心靈,《我是馬拉拉》不但讓他們看到世界的另一面貌,更有一個年紀相近的楷模,為了教育如此勇敢,她的勇氣讓人師受鼓舞,非常適合學生閱讀。另外也有紀錄片,可以找來看喔。
綜合評價(五個愛心集滿喔)
內容精彩度:
易讀度:
讀後爆炸感: